2025年11月4日,英语学院学科团队进行了本年度第十次团队活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团队马涛副教授与隋亚男博士聚焦文学与电影研究的前沿议题,分别就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专题汇报,引发了团队成员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

马涛副教授以《电影<记忆>叙事时空的非自然性书写》为题,阐释了她近期一篇学术论文的研究思路。她指出,电影《记忆》通过一声贯穿始终的神秘巨响,构建了一个跨越地理疆域、心理维度与时间界限的“非自然叙事空间”。影片借助非线性叙事结构与声画错位等先锋手法,不断模糊现实与感知、客观存在与主观体验之间的界限。在哥伦比亚复杂多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中,声音成为连接个体记忆与集体经验、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的叙事媒介,使“记忆”本身得以在空间中实现外化、流转与重构。马涛进一步分析指出,阿彼察邦巧妙地将东南亚文化母题与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与历史语境融合,通过极具特点的视听语言,呈现记忆如何被环境所编码、又被主体在特定时刻唤醒的复杂过程,从而实现了对西方经典叙事模式的超越与重构,为跨文化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

隋亚男博士则以《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静默美学研究》为题,就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最终成果进行了汇报。她从研究背景与意义、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其共计21万字的专著成果。该著作结构严谨,共设四个主体章节:导论“静默的现代主义”在梳理相关理论谱系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现代主义文学何以发生“静默转向”的内在机理与其美学核心内涵;后续三章分别从视觉书写、叙事策略、作品主题等维度,论证了静默美学在英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与艺术功能。她强调,对这一美学范式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回归文学本体,重新审视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更能揭示“审美现代性”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物质现代性”时所展现出的批判与反思力量,从而为理解现代文学抵抗现实物化的精神向度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在两位教师分享结束后,团队专家与成员围绕汇报内容展开了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陈法春、郭德艳、谢天海、钱宁等分别就研究成果的深化方向与修改提升空间提出了宝贵建议。
针对马涛的研究,与会教师在高度肯定其问题意识与研究深度的同时,围绕“非自然书写”的理论界定、电影叙事学与空间理论的结合方式等展开了探讨,并建议考虑将内容丰富、视角多元的现有成果合理拆分为若干专题论文,以更集中地挖掘其学术潜力。陈法春教授还就电影文学类研究的投稿策略与期刊选择提供了专业指导。
对于隋亚男的专著成果,讨论聚焦于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例如如何更精细地构建论证层次,如何处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念与苏珊·桑塔格“静默美学”理论之间的借鉴关系与适用边界,以及如何在“美学”的宏观范畴内,更清晰地界定“静默”与“审美”“审丑”等概念的复杂关联。
整场交流分享会节奏紧凑、讨论深入。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学术对话,不仅有效拓宽了各自的研究视野,激发了新的学术灵感,也为后续研究的精进与完善指明了具体路径,充分体现了团队协作在推动学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